• 首页
  • 三国志战略版安卓九游客户端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勾践用谋士的计策灭国,功成后范蠡逃亡,学者:他曾发誓善待范蠡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2:58    点击次数:99

    《史记》作为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,在历史学界享有崇高地位。这部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,更被誉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库。鲁迅先生曾用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来高度评价其成就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大规模焚书,导致许多珍贵史料失传,这给后世史学家带来了考证困难。司马迁在编撰《史记》时虽然力求严谨,但某些记载仍存在争议,比如著名的鸟尽弓藏典故,很可能就是司马迁对历史的一种演绎,这让越王勾践背上了残害功臣的恶名。

    关于鸟尽弓藏的典故背景,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。当时越王允常与吴王阖闾多次交战,两国结下深仇。勾践继位后,吴国趁机发动进攻,却意外败北,阖闾伤重而亡。新即位的吴王夫差为报父仇,积极备战。勾践决定先发制人,却在夫椒之战中陷入重围。危急关头,谋士范蠡建议议和,并让勾践入吴为臣。虽然此举有失颜面,但为保全性命,勾践派文种前去谈判。后来流传的故事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,甚至夸张地描写勾践为取得夫差信任而尝粪问疾,最终感动吴王得以回国。

    归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,在范蠡、文种辅佐下励精图治。他亲自参与劳作,与百姓同甘共苦,同时派遣西施入吴实施美人计。经过多年准备,越国趁吴国北上争霸时发动突袭,一举灭吴。战后范蠡给文种写信警告: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认为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,自己选择隐退并劝文种离开。文种称病不朝后,有人诬告其谋反,最终被赐死。

    展开剩余47%

    然而考证史料会发现,勾践其实很重视功臣。《国语》详细记载了范蠡辞别时,勾践极力挽留并承诺共享江山的情景。当范蠡执意离开后,勾践不仅铸金像纪念,还划出大片封地,严令后世不得侵占。左丘明所著的《国语》成书更早,史料价值更高,孔子和司马迁都对其推崇备至。相比之下,《史记》中鸟尽弓藏的说法缺乏佐证。

    有学者推测,司马迁可能是借古讽今。汉高祖刘邦建国后,功臣韩信被杀,萧何自污,张良隐退,这与鸟尽弓藏的情节高度吻合。由于不能直接批评当朝,司马迁可能通过改写历史来暗讽现实。这个艺术加工虽然精彩,却让勾践蒙受了不白之冤,也影响了后世对这段历史的认知。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